설민석 삼국지, 유비, 관우, 장비, 조조, 4대 기서, 수호지, 촉나라, 진수, 나관중, 삼국지통속연의, 제갈공명, 유현덕, 손권, 오나라, 한나라, 위나라, 헌제, 낙양,

4 years ago
1

卷之一
祭天地桃園結義
劉玄德斬寇立功
安喜張飛鞭督郵
何進謀殺十常侍
董卓議立陳留王
呂布刺殺丁建陽
廢漢君董卓弄權
曹孟德謀殺董卓
曹操起兵伐董卓
虎牢關三戰呂布

卷之二
董卓火燒長樂宮
袁紹孫堅奪玉璽
趙子龍磐河大戰
孫堅跨江戰劉表
司徒王允說貂蟬
鳳儀亭布戲貂蟬
王允授計誅董卓
李傕郭汜寇長安
李傕郭汜殺樊稠
曹操興兵報父仇

卷之三
劉玄德北海解圍
呂溫侯濮陽大戰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操定陶破呂布
李傕郭汜亂長安
楊奉董承雙救駕
遷鑾輿曹操秉政
呂布夜月奪徐州
孫策大戰太史慈
孫策大戰嚴白虎

卷之四卷之十四
關雲長單刀赴會
曹操杖殺伏皇後
曹操漢中破張魯
張遼大戰逍遙津
甘寧百騎劫曹營
魏王宮左慈擲杯
曹操試神蔔管輅
耿紀韋晃討曹操

卷之二十
孔明揮淚斬馬謖
陸遜石亭破曹休
孔明再上出師表
諸葛亮二出祁山
孔明遺計斬王雙
諸葛亮三出祁山
孔明智敗司馬懿
仲達興兵寇漢中
諸葛亮四出祁山
孔明祁山布八陣

卷之二十一
諸葛亮五出祁山
木門道弩射張郃
諸葛亮六出祁山
孔明造木牛流馬
孔明火燒木柵寨
孔明秋夜祭北鬥
孔明秋風五丈原
死諸葛走活仲達
武侯遺計斬魏延
魏折長安承露盤

卷之二十二
司馬懿退公孫淵
司馬懿謀殺曹爽
司馬懿父子秉政
薑維大戰牛頭山
戰徐塘吳魏交兵
孫峻謀殺諸葛恪
薑維計困司馬昭
司馬師廢主立君
文鴦單騎退雄兵
薑維洮西敗魏兵

卷之二十三
鄧艾段穀破薑維
司馬昭破諸葛誕
忠義士於詮死節
薑維長城戰鄧艾
孫琳廢吳主孫休
薑維祁山戰鄧艾
司馬昭弑殺曹髦
薑伯約棄車大戰
薑伯約洮陽大戰
薑維避禍屯田計

卷之二十四
鍾會鄧艾取漢中
薑維大戰劍門關
鑿山嶺鄧艾襲川
諸葛瞻大戰鄧艾
蜀後主輿櫬出降
鄧艾鍾會大爭功
薑維一計害三賢
司馬複奪受禪台
羊祜病中薦杜預
王濬計取石頭城

----------------------------------------------------------------------------------------------------------------------
前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國志通俗演義》(原題《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所寫的一部曆史小說,也是我國小說史上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在今天不僅可供一般讀者的閱讀,而且是研究我國小說史的一種重要資料。自清初以來,由於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羅氏原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反而較少受到注意,有少數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國演義》作爲研究羅貫中及其創作的依據,或把《三國演義》中表現毛氏父子觀點的部分作爲元末明初的社會現象來加以研究。所以,重印《三國志通俗演義》,使更多的讀者能夠得到這部書,顯然是一項有益的工作。

  一

  自東漢末年至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統一於晉,這一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十分動蕩的年代,階級矛盾尖銳複雜,各統治集團之間的鬥爭非常激烈。爲了總結這一曆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作爲後人的借鑒,當時就出現了不少有關的曆史著作。晉人陳壽所編的《三國志》則是一部系統地記述三國史事的專著。南朝宋裴松之爲它作注,又征引了漢末和三國以來的許多史籍,保存了大量史料。這些史書,爲後來民間文藝中的三國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三國故事很早就在民間流傳。從唐代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來看,可能當時已有演述三國故事者,但因文獻不足,詳情無從考知。到了宋代,隨著“說話”藝術的盛行,三國故事流傳更廣,並出現了專說“三分”(卽三國)的著名藝人。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氏所刊《全相三國志平話》可能就是“說話”人的底本。金、元時代,三國故事還被大量搬上舞台,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等書記載,劇目多達四十餘種。總之,由於在民間的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三國故事就更趨豐富,某些人物形象己塑造得相當豐滿(例如,關漢卿雜劇《關大王單刀會》中的關羽,就是塑造得很出色的藝術形象)。羅貫中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這部小說在思想內容與藝術性上都有者自己的特點和成就。就思想內容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具體、形象地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醜惡和虛偽,反映了人民的災難和痛苦,從而有其不可忽視的認識意義。

  “欲知三國蒼生苦,請聽《通俗演義》篇。”(修髯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引》)確實,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黃巾起義被鎮壓、董卓專權開始,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彼此爭奪權力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戰禍連綿不斷,隨之而來的是對人民群眾極其野蠻、瘋狂的迫害與屠殺。董卓遷都長安、李傕郭汜之亂、曹操攻徐州、馬超屠曆城,……封建統治階級制造了多少個慘絕人寰的浩劫!

  在反映封建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的同時,作品以主要篇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鬥爭。各統治集團爲了自身的利益縱橫捭闔,反複無常。一會兒曹操和袁紹聯合討伐董卓,一會兒曹操與哀紹爭戰不已;今天曹操結納劉備,明天又把劉備當作逆賊;有時蜀吳聯盟抗曹,有時蜀吳又混戰一場。而且,卽使在彼此聯合時,也仍然各懷殺機;卽使在至親骨肉之間,也玩弄權術,甚至互相殘殺。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反映這一切時,雖有不少藝術虛構,但其基本情節卻大部分是以史書記載爲依據的,正如章學誠在《丙辰劄記》所述,此書“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也正因此,此書曾對傳播三國曆史知識起過相當大的作用。在舊社會,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當然沒有可能去讀陳壽《三國志》一類的史籍,而由於此書(包括據此編寫的戲曲、平話)的廣泛流傳,下層人民對三國曆史的了解遠遠超出對其他時代曆史的了解。當然,在這方面也有弊病;它的一些虛構的故事經常被誤認爲曆史事實(例如清代詩人王士禛有《落風坡用龐士元》之作)。但就大體來說,它在普及曆史知識上還是利多於弊的。特別是:在三國時期發生了許多戰爭,其中並包括好些著名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作品對這一切都寫得很具體、生動,從而在傳播曆史知識的同時又傳播了軍事知識。這對於農民起義軍學習戰略、戰術也曾起過積極作用。清劉鑾《五石瓠》中說: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張德堅在汙蔑太平天國革命的《賊情彙纂》中也說:“‘賊’之詭汁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采稗官野史中軍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爲不傳之秘訣。其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爲尤多。”

  但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存在著不少封建糟粕。首先,書中大力鼓吹忠義等封建倫理觀念,塑造了—大批“忠臣義士”的形象,既有忠於漢獻帝而反對曹操的董承、吉平,又有忠於曹魏的龐德、王經;既有忠於劉璋而反對劉備的王累、張任,又有忠於劉備的關羽等人。總之,無論他的主子是誰,只要爲其主子效死,就被作爲“忠臣義士”來贊揚,尤其是關羽,更被視爲“忠義”的典範,受到作者的盡情歌頌。這種描寫,實際上是引導讀者全忠盡義,爲維護封建統治服務,舊時曾起過相當有害的作用。其次,書中還表現出宿命論觀念和迷信思想,如孔明禳星、關羽索命之類,不一而足。此外,書中還把黃巾起義軍誣蔑爲“賊”。這些封建、荒誕的東西,都是在閱讀時應該進行批判的。

  二

  除了思想內容以外,《三國志通俗演義》在藝術性上出有其特點和成就。

  在這方面最值得重視的,是它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象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黃忠、周瑜、司馬懿、呂布等等,都是長時期來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作者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成功,當然有種種原因。這裏只想就下列兩點稍加說明。

  其一,作者寫人物雖參照史實,但又不爲史實所限制,而是根據人物的基本精神面貌和生活的邏輯,對史書中的材料加以增刪,使其性格更加豐富、完整、鮮明、生動。凡是作品中成功的藝術形象在塑造時都貫徹了這一原則。例如,作品寫曹操謀刺董卓未成,亡命東行,於途中誤殺呂伯奢一家,後又故意把呂伯奢殺死,就非常能表現他的性格特征。如果襲用舊的評語,把曹操稱爲“奸雄”,那麼,其性格中“雄”的一面和“奸”的一面,在這整個過程裏部被描繪得維妙維肖,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核以史籍所載,刺董卓的事純屬虛構,殺呂伯奢一節也與事實不盡相符(據《三國志注》引《世語》、《雜記》,他殺呂伯奢是出於誤會),這都說明作者並不爲史料所限制。然而,曹操確實反對董卓,所以作品所虛構的謀刺童卓的情節與他的基本政治態度又是完全一致的,特別是在這故事中所體現的他的志節慷慨、膽略出眾,跟曆史上的曹操的雄才大略更是密合無間。同時,曆史上的曹操也確有殘忍、自私的一面。倘若他在發現自己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以後,又與伯奢迎面相逢,按照他的後一種性格特點,他當然不會留下呂伯奢而給自己造成巨大威脅,甚至帶來殺身之禍。因此作品的這種藝術處理也是符合他的性格特征和生活邏輯的。正是通過諸如此類的藝術加工,曹操的性格特征才表現得如此清晰和深刻。

  其二,作者寫人物時,能夠注意到形象的真實性和人物性格的複雜性。當然,作者對人物有自己的愛憎和評價,但並不采用簡單化、絕對化的手法來描寫人物以表示其愛憎、褒貶;在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方面的前提下,也刻劃出次要的、甚至與之相反的東西。因此,人物的性格往往是矛盾的統一,人物並不是作者按照某種主觀觀念演繹出來的傀儡。

  在作品中,曹操曾遭受到作者的不少批判,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加以醜化,而是按照曆史的真實,也著力寫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其他的長處,甚至還虛構了諸如謀刺董卓一類的情節來突出他的志節和膽略;而這些又跟他的殘忍、狠毒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相反相成。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既不是“好惡”這一概念的圖解,也不是“好惡”與“雄才大略”這兩個概念的混合物的圖解,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呂奉先轅門射戟
曹操興兵擊張繡
袁術七路下徐州
曹操會兵擊袁術
決勝負賈詡談兵
夏侯惇拔矢啖睛
呂布敗走下邳城
白門曹操斬呂布
曹孟德許田射鹿
董承密受衣帶詔

卷之五
青梅煮酒論英雄
關雲長襲斬車胄
曹公分兵拒袁紹
關張擒劉岱王忠
禰衡裸體罵曹操
曹孟德三勘吉平
曹操勒死董貴妃
玄德匹馬奔冀州
張遼義說關雲長
雲長策馬刺顏良

卷之六
雲長延津誅文醜
關雲長封金掛印
關雲長千裏獨行
關雲長五關斬將
雲長擂鼓斬蔡陽
劉玄德古城聚義
孫策怒斬於神仙
孫權領眾據江東
曹操官渡戰袁紹
曹操烏巢燒糧草

卷之七
曹操倉亭破袁紹
劉玄德敗走荊州
袁譚袁尚爭冀州
曹操決水淹冀州
曹操引兵取壺關
郭嘉遺計定遼東
劉玄德襄陽赴會
玄德躍馬跳檀溪
劉玄德遇司馬徽
玄德新野遇徐庶

卷之八
徐庶定計取樊城
徐庶走薦諸葛亮
劉玄德三顧茅廬
玄德風雪訪孔明
定三分亮出茅廬
孫權跨江破黃祖
孔明遺計救劉琦
諸葛亮博望燒屯
獻荊州粲說劉琮
諸葛亮火燒新野

卷之九
劉玄德敗走江陵
長阪坡趙雲救主
張益德據水斷橋
劉玄德敗走夏口
諸葛亮舌戰群儒
諸葛亮智激孫權
諸葛亮智說周瑜
周瑜定計破曹操
周瑜三江戰曹操
群英會瑜智蔣幹

卷之十
諸葛亮計伏周瑜
黃蓋獻計破曹操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進獻連環計
曹孟德橫槊賦詩
曹操三江調水軍
七星壇諸葛祭風
周公瑾赤壁鏖兵
曹操敗走華容道
關雲長義釋曹操

卷之十一
周瑜南郡戰曹仁
諸葛亮一氣周瑜
諸葛亮傍略四郡
趙子龍智取桂陽
黃忠魏延獻長沙
孫仲謀合淝大戰
周瑜定計取荊州
劉玄德娶孫夫人
錦嚢計趙雲救主
諸葛亮二氣周瑜

卷之十二
曹操大宴銅雀台
諸葛亮三氣周瑜
諸葛亮大哭周瑜
耒陽張飛薦鳳雛
馬超興兵取潼關
馬孟起渭橋六戰
許褚大戰馬孟起
馬孟起步戰五將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統獻策取西川

卷之十三
趙雲截江奪幼主
曹操興兵下江南
玄德斬楊懷高沛
黃忠魏延大爭功
落鳳坡箭射龐統
張益德義釋嚴顏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葭萌張飛戰馬超
劉玄德平定益州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