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翻轉治療困境

2 years ago
1

2023年4月11日

WHO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因此列入神經系統疾病全球行動計畫重點。這種疾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對患者的動作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得患者常常無法自由地行動,導致生活上的許多困難。台灣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以現今社會來說並非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而且巴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屬疾病,近年青壯年罹患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更時有所聞,造成家庭與社會龐大負擔,民眾不可不慎。
巴金森氏症是台灣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以盛行率計算,每100名65歲以上人口即有一名為巴金森氏症患者,並非僅有年長者會患病,40歲前罹病的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亦佔2至10%。這種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帶來巨大的負擔,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還對其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巴金森氏症患者已近8萬人,但以盛行率推論,應仍有許多潛在患者尚未發現或確診。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巴金森氏症尤為重要,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症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巴金森氏症的典型臨床症狀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一開始容易出現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且臉部容易沒有表情或不自覺。這些症狀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得他們無法正常地行動和交流,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社交生活。因此,對於這些症狀,患者需要及早就醫,接受相應的治療,以便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台灣神經科醫師鄔定宇表示,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出現手腳顫抖或僵硬無法擺動、走路碎步、面具臉等,影響工作表現與日常行動,且容易產生失智等併發症,嚴重者常導致失能。台灣神經科醫師洪千岱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但隨著病程嚴重、藥效減退,藥量不只增加還合併藥效波動不穩定的現象,為患者與照顧者的身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現在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技術來治療這種疾病,以便緩解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近期,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出現了一線曙光。台灣林宏裕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成功開創全新療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搭配氫水補充,直接從源頭著手、活化已受損的神經細胞元,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重拾美好人生,相關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劃時代發明將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這樣的療法為巴金森氏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讓他們可以重新獲得行動自由,重拾美好人生。

更多其他精彩話題內容:https://scalloped-capybara-acc.notion.site/Health-Today-718e21949e6245e9b2e4d0acc93ed0e4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