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含氚核廢水」 海鮮還能吃嗎?

2 years ago
1

2023年8月25日

日本已於8月24日中午12點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入海,中國政府表示嚴正抗議,更下令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不少各國民眾也開始擔心,鄰近沿海會不會受到影響?「含氚核廢水」是什麼?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還能不能放心吃海鮮?
▲日本為何排放「含氚核廢水」?總共有多少量?
由於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核處理水」貯水槽預估明年滿溢,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決定8月24日起開始排入海中,首批排放量約為7800公噸,預計花費17天完成排放入海。2023年度計畫的排放量約為3萬1200噸,相當於核電廠的30座大型儲水槽。根據計畫,日本至少要花費30年時間才能排完134萬噸核處理水,總量相當於500多座奧運游泳池的水量。
▲「含氚核廢水」對環境和人體有何影響?
「氚」是「氫」的同位素,而日本所排放的核處理水,已經透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淨化過,去除了大部分的放射性元素。日本首批排放的核處理水含氚量為每公升43至63貝克(Bq,放射性活度的單位),而日本國家標準為每公升6萬貝克,福島計畫釋放的核處理水中,含有的氚量為每公升1500貝克,美國限制每公升740貝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氚的飲用水標準為每公升1萬貝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報告指出,含氚核處理水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氚會透過飲食或呼吸接觸進入人體,若極大量攝取氚,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不過,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少量的氚,海水、雨水等自然環境中也廣泛存在著氚;而氚本身非常微弱,無法穿透皮膚,而大多數的氚,會透過尿液或呼吸、流汗排出人體。
▲核廢水排海的影響?有何因應措施?
專家指出,主要的含氚廢水,會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分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會在排放1-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但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以及輻射儀器偵測極限,對台灣附近海域的輻射安全影響屬「可忽略的程度」。
雖然任何水源均含有氚,但各國仍應強化輻射監測,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取樣檢測。
至今已做的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但考量排放作業將長達30年以上,各國仍將持續密切注意排放作業,並要求日方針對排放的異常和意外狀況妥善做好應變作業規畫,以確保安全。
▲核廢水排海後,日本海產還能安心吃嗎?
專家表示,自日本311福島核災後所進行的監測,截至目前的水產品檢驗都沒有問題。台灣並已建立海域氚含量的背景值,上半年以來,檢驗133件漁獲氚含量都合格,現在日本開始排放含氚廢水,會持續加強檢驗量能,在漁獲上市前先確保安全無虞,也會在漁業署官網「輻射專區」每季公告結果,若有需要還會提高公告頻率。
台灣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則表示,其實早自去年,台灣就已開始建立「氚」成分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也已經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品,目前尚未檢測出氚,由於尚未看到風險有任何改變,暫時不會改變日本食品邊境管制措施。食藥署依專家意見、跨部會意見以及實際輸入情形,也會對13種水產品加強監測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若檢驗後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
▲食品中「氚」的容許值是多少?是否納入邊境食品檢驗?
林金富表示,目前世界各國沒有針對氚的檢驗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也僅有針對氚(H-3)、碳-14(C-14)及鎝-99(Tc-99)的總和訂有管理指標值,其中嬰兒食品為1000貝克/公斤,嬰兒食品以外之其他食品為10000貝克/公斤,目前台灣針對氚並沒有限量標準,也不是常規的邊境輸入食品檢驗。
目前台灣抽檢的25批日本水產品,氚殘留皆「小於檢驗方法偵測極限」,分別檢驗「水產品中游離的氚」以及「與生物肉部位結合的生物氚」進行檢驗,檢驗結果皆低於背景值。林金富說明,不同於碘-131、銫-134、銫-137等較強的伽瑪輻射波,氚是較弱的貝他波,不容易偵測;且氚會與生物組織緊密結合,必須萃取後再行檢驗,以原能會最新開發的檢驗方法,檢驗時間至少2周,食品早已腐壞,因此邊境查驗有難度。
不過,先前台灣已開過專家會議討論,建立背景值,日後以此背景值來比對,藉以評估排放前後的輻射風險,替民眾把關。針對氚廢水的台灣海域周邊監測,可至官方網站「日本食品管理工作專區」內的「日本福島核災含氚廢水」項目查詢。

更多其他話題內容: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I4q2O66c6vQr33kr6mwlg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