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指標看「腰圍

4 years ago
1

2021年5月25日

生活在糖世代,每天多喝一杯半糖手搖飲,糖量就爆表!但全糖珍奶依舊是不少年輕人紓壓的聖品,可是,喝一杯全糖珍奶爆高的糖量熱量,可是要走路3小時才能消化,不動就是卡油在身上,變胖成大腹翁、大腹婆,還有極大可能是「代謝症候群患者」。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之一就是檢視腹部:男性腰圍≧90cm(35 inches)、女性腰圍≧80cm(31 inches),就很有可能是候選人。台灣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松昇表示:「代謝症候群病患較正常健康人,有兩倍風險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五倍風險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對健康之危害不容小覷。」
蔡松昇醫師在門診看過不少病患,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遇到媽媽帶著19歲兒子和16歲的女兒一起前來看診,其中哥哥因職業壓力大,而愛吃甜食、洋芋片、油炸食物等高熱量食物,來看診時,哥哥腰圍是妹妹的3倍,差距非常大,發現哥哥不但代謝症候群、且19歲之齡就已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後來透過教化及藥物控制,同時改掉不好的生活習慣,包含減少宵夜、鹽酥雞等高熱量的食物攝取,大約半年下來,腰圍變小也改善代謝症候群,同時血糖也恢復不需使用藥物治療。
「糖」很可怕沒有錯,因為大家都很喜歡吃甜。蔡松昇醫師分享醫療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吃得越甜,則會增加總死亡及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所謂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中風、心肌梗塞、心因性死亡、心臟衰竭。研究表明:倘若吃得越甜,對於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會再增加51%的風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那如果是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則會增加21%的風險。
甜蜜入口,可怕後遺症在後頭。太胖易發生代謝症候群,根據統計台灣十大死因裡面就有五大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包含第二名的心臟疾病、第四名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糖尿病,第八名高血壓疾病以及第九名腎臟疾病。
蔡松昇醫師認為適量吃甜食無可厚非,在原始人時代因為沒有獵食、畜牧業,食物短缺下很容易就死亡,所以人類演化的結果就是一直會想要吃糖來維持身體機能,因為吃糖就不會低血糖,不會直接造成死亡,因此醫師認為人類愛吃甜食是演化的結果。
但身處「糖世代」的我們已經是營養過剩,跟原始人時代不一樣,現代人過重或肥胖的比例越來越高,且研究指出越愛吃甜食,總死亡、心血管風險都會增加非常多,「我覺得愛吃糖是人的天性,但的確會造成身體負擔。」一般建議糖量的攝取佔一天熱量的10%以內,假設攝取2000大卡,10%就是200大卡以內的糖份,然而一杯手搖杯的含糖量有兩、三百大卡,所以很容易就爆量了,因此需要特別小心。
蔡松昇醫師表示,糖上癮的人情緒起伏會很大,一昧要對方「無糖」過日子可能也有點難,建議可以從低升糖指數值的食物開始改變,只要開始減糖,人就會比較有精神,而如果真的無糖不歡,則可以多運動,經由運動消耗掉過多的熱量,不啻也是一個好方法。

更多其他話題內容:www.healthtodaynyc.com

Loading comments...